AI会让教师失业吗?李晨曦:良币驱逐劣币,教育需进化
在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的校园里,一组搭载8块h100显卡的服务器正悄然运转。这个被命名为“石门星辰”的AI教育系统,是全国首个在高中实现完整版DeepSeek 671B大模型本地化部署的案例。当百年名校遇上人工智能,这场基础教育与前沿科技的深度碰撞,正在重新定义未来教育的可能性。
“早上老师提需求,下午AI上线功能,晚上学生反馈效果,第二天就能优化升级。”“石门星辰”系统布局者李晨曦这样描述系统的迭代速度。这位石门中学2018届毕业生带领的99、00后团队,用“超高速响应”打破了教育科技产品平均6周的更新周期。
近日,南都记者专访李晨曦,看看他是如何抢先布局,开启“AI+教育”的深度探索与实践。
晨曦科技创始人、“石门星辰”系统布局者李晨曦。
高中是一个较好的“蓝海市场”
南都:您能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吗?目前您是以什么角色参与到“石门星辰”计划中的呢?
李晨曦:我高中就读于石门中学,大学学习金融专业。我更多是作为投资人的角色参与到“石门星辰”计划中,因为看好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机会,并负责招商引资,让我的技术团队将项目做好。
南都:您可以介绍一下您目前的团队吗?晨曦科技目前的组成架构是怎样的?
李晨曦:我们团队,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团队,大部分都是99、00后。团队成员中,也有很多来自清华、北大、香港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等顶尖学府的信息学竞赛选手,他们从信息学领域成长起来,对人工智能领域有着深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。
晨曦科技有两个板块,一块是教育学班底的年轻老师,另一块是技术团队,前者提炼教学痛点,后者开发针对性解决方案。期望实现一键式生成教案、智能批改作业等功能。除学科辅助外,晨曦科技还引入“最强大脑”团队开发脑力训练课程,通过记忆力、心算等非学科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。
南都:为何会选择石门中学这样的高中作为AI教育项目的首个实施地点,而不是选择大学?
李晨曦:这是校友跟母校的双向奔赴,高中是一个较好的“蓝海市场”,石门和AI能碰撞出更好的火花。而且我自身有石中人的情怀所在,一方面,石中为我提供了信息学竞赛课程,让我对于人工智能能有所了解,中学阶段接触代码打下了基础;另一方面,石中有很好的土壤,学校为AI模型训练提供数据以及人才库。高中校友们也能在人工技术上得到锻炼。在这件事情上,我觉得作为民营企业,希望为学校和社会贡献力量,而不是让学校承担风险。选择高中而不是大学,是因为大学已有算力支持,而高中需要我们这样的先行者。

“石门星辰”的AI教育系统。
当科技与教育实现零距离
南都:“石门星辰”的本地化部署的核心是什么?
李晨曦:本地化部署有三个核心点,第一是“快”,这是关键性问题,用户端的五秒和十秒感觉差别不大,但对于训练端而言,是不同量级的对比;第二个是安全,涉及学校,学生的数据安全很重要,本地化部署才能保证所有的数据留在本地,很多时候安全比效率更重要;最后是发展模式的创新,本地化部署就可以建立在用户的“隔壁”,今天做产品,下午有反馈,明天就能有改进。当教育科技走进学生、学校,实现科技与教育的零距离,这场始于技术赋能的变革,或许正在触及教育的本质。
南都:目前“AI+教育”在高中的融合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李晨曦:目前,我们在高中推广AI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是算力资源的短缺。由于算力不足,我们暂时无法满足所有学校教师端的需求,更不用说扩展到学生端。教师与学生比例可能是1:50或1:20,这意味着实现学生端的支持需要大幅增加算力资源,这在短期内是无法实现的。尽管如此,我们已经在学生端的应用开发上采取了行动,应用已经具备了支持学生使用的功能。我们的目标是未来能够提供更充分的AI支持,不仅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,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。同时,我们也认识到,家长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家陪伴孩子学习,因此孩子们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来解决问题和激发思考,这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。
南都:您如何看待AI教育在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,尤其是在城市与乡村、高中与其他基础教育阶段之间的差异?您认为AI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,以及您理想中的教育公平是什么样的?
李晨曦:短期内,AI教育可能会加剧城市与乡村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。但长期来看,我们希望通过科技工具推动教育公平,将优质教育资源推向更广泛的范围,最终有利于实现资源上的公平,减少知识垄断。目前,许多知名高中开始接入云端的算力资源,显示出大家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。全国各地的高中普遍都有AI教育的需求和想法,尽管技术和算力实施可能需要时间和努力,但长远来看,这应该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。我们也在努力将人工智能的基础使用课程推广到偏远地区,帮助他们使用这些资源,以缩小教育资源差距。

石门中学。
未来的答案藏在历史里
南都:您觉得AI的普及会给行业带来一些危机感吗?
李晨曦: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,每个时代、每个科技发展的时候都会有被替代的焦虑,但是,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创新的心,积极拥抱科技,而非回避科技的进步,生活总是在不断改善的,人们也总能在新的生产力下享受到红利,不必过于担心这个问题。
南都:AI在教育行业您认为未来是否会替代教师或者一些教育工作者?
李晨曦:有句话叫做未来的答案藏在历史里,从电脑、互联网再到各种新型技术,大家都有着一些关于取代方面的顾虑,但是各个职业在技术的加持下,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,或者将精力放在了更有价值的产出上。对于老师而言,一方面,AI辅助教师从机械劳动中解脱,专注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教研;其次,客观条件下,每位老师面对50个学生,能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只有1/50,难以做到因材施教,但是配合人工智能,老师相当于多了一个数字化身,这就会有更多余力辅导学生。
南都:那您觉得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,以什么心态接纳、包容AI?
李晨曦:说得激进一点,我觉得是科技倒逼进步,是一个良币驱逐劣币的过程,AI在各行各业画了一条基准线,基准线以下的生产价值是有限的,让大家不断地去拥抱科技,然后走到这条线之上,从而推进大家和各个行业的进化和发展。短期会有震动和冲击,但是长期而言,专业和技术融合之后,最终实现的效果是比过往的效率更高,时间更短,总体是有利的。
南都:晨曦科技未来将会有什么计划?
李晨曦:关于未来的规划,我们目前正在专注于针对教师需求的精确开发,并同步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系统。或许在明年就能看到AI学伴的雏形。已经有数十所学校与我们接触探讨合作,但我们不会急于盲目扩张,每个功能都必须经过教学实践的严格检验。作为一家新兴的科技公司,我们与经验丰富的老牌科技企业相比是有巨大的鸿沟的。因此,我们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希望在特定领域内深耕细作。以目前来说,我们希望针对老师们的具体需求,逐一提供精细化的解决方案。在此基础上,我们将进一步观察老师们是否有更深层次的需求,或者学生们是否需要更个性化的服务。在探索更长远的未来规划时,我认为需要边走边看,逐步完善。
标题:人工智能会让教师失业吗?
原创:周南旋
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各个行业,教育领域也不例外。从智能批改系统到自适应学习平台,AI的应用引发了社会对教师职业前景的担忧。然而,深入分析教育本质与技术特性可知,教师职业不会因AI消亡,而是会在人机协同中实现价值跃迁。这场变革的本质,是教育从“知识传递”向“全人培养”的范式升级。
一、AI技术解构传统教育模式
当前教育体系建立于工业革命时期,其标准化、规模化的特点与AI具有天然适配性。AI凭借数据处理优势,正在突破传统教育的三重边界: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被在线学习平台打破,斯坦福大学2022年研究显示,全球慕课用户中63%来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;教学评价的主观性被智能算法修正,如语言类AI批改系统已达到与人类教师95%的评分一致性;学习路径的同一性被自适应系统颠覆,Knewton平台通过500万个数据点能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图谱。
这种技术赋能显著提升了教育效率。中国教育科学院2023年报告指出,教师使用AI工具后,课堂管理时间减少40%,个别辅导时间增加200%。但效率提升背后隐藏着认知误区:将教育简化为信息传递流程。这正是AI威胁论的思想根源——用机器逻辑解构人类特有的教育行为。
二、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根基
教育哲学家内尔·诺丁斯提出的“关怀教育学”理论揭示,教育本质是“生命与生命的对话”。这种人文特质构成教师职业的四大护城河:
1. 情感共振机制
脑科学研究表明,师生互动会激活镜像神经元系统,这种神经耦合是情感传递的生理基础。东京大学实验显示,即便AI讲授内容完全相同,学生知识留存率仍比人类教师低28%,差异主要源于情感联结的缺失。
2. 价值观形塑功能
UNESCO《2030教育框架》强调,教育需培养“批判性公民”。当学生询问“AI伦理困境”或“基因编辑边界”时,算法无法提供价值判断。北京师范大学德育研究团队发现,教师的价值引导能使学生道德推理能力提升47%,这是纯技术手段难以企及的。
3. 非认知能力培育
世界经济论坛《未来就业报告》将“创造性思维”“情绪管理”列为核心技能。上海中学开展的对比实验表明,在AI辅助课堂中,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提高15%,但合作项目中的创新指数下降22%,印证了人类教师在软技能培养中的关键作用。
4. 教育机智的不可编码性
教育现场充满生成性情境:当学生突然质疑“学习意义”,当课堂突发冲突,当教学计划遭遇现实冲击……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跟踪研究显示,优秀教师能在0.4秒内做出情境化反应,这种即时决策依赖默会知识,远超AI的逻辑推理速度。
三、人机协同的教育新图景
未来的教育生态将是“人类智能×人工智能”的乘积效应。这种协同体现在三个维度:
1. 教学流程再造
形成“AI前台+教师后台”的分工模式:AI承担知识传递、学情监测等基础工作,教师聚焦教学设计、心智培养等高阶任务。如新加坡教育部推行的“AI助教计划”,使教师创造性工作时间增加35%。
2. 教师能力重构
新型教师需要掌握“双元能力”:既理解机器学习原理以驾驭教育科技,又具备人文素养以守护教育本质。芬兰教师培训已纳入“AI伦理”“数据素养”课程,培养技术时代的“教育架构师”。
3. 教育公平升级
AI可缓解资源不均问题,但需教师充当“技术调适者”。印度“数字导师”项目证明,在教师指导下,AI使农村学生升学率提升18%,单纯技术投放仅提高5%。这印证了人类在教育普惠中的不可替代性。
四、技术伦理与教育本真的平衡
在拥抱技术的同时,必须警惕算法霸权对教育本质的侵蚀。美国教育技术协会(ISTE)制定的《AI教育应用标准》强调三大原则:**人类主体性**(AI不得替代教育决策)、**透明性**(拒绝黑箱算法)、**成长性**(技术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)。这要求教师承担新使命——在智能时代守护教育的人文内核
五、结语
教育是“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,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”的灵魂唤醒。AI或许能成为优质教育的加速器,但永远无法取代教师作为“灵魂工程师”的角色。当技术浪潮袭来,真正的教育者不会恐慌,而是像苏格拉底面对文字发明时那样,在变革中重新确认教育的永恒价值:培养完整的人,而非训练高效的机器。